专业名称:食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代码:082702
一、培养目标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本理论体系,通过基础理论、实践技能、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的学习和锻炼,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科学素养、较强实践能力、深厚人文底蕴的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要求掌握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管理机构,食品及农产品相关科研院所、检验检疫机构和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等从事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销售、分析检测、检验检疫、安全评价、风险评估、监督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食品生产、质量控制、卫生安全检测技术和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规范、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等专业知识。接受食品理化分析,食品卫生学检验技术,食品安全检验和食品保健功能评价技术训练。具有食品、餐饮业安全生产、质量监控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掌握数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化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基本实验技能。
3.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分析检测方法的原理与技术,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国内国际食品标准与法规。具有食品质量监控、管理、安全性分析和检测的技能。
4.掌握食品、餐饮业生产、贮藏运销、相关农用化学品及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5.具有食品质量监控、管理、安全性分析和检测的技能。
6.熟悉我国有关食品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卫生质量标准,了解相关的国际法规。
7. 具有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
三、学制和时间分配
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最长修业年限在标准学制的基础上延长两年(即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
时间分配:按周计算,共208 周。其中教学 111 周,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 34 周,毕业论文答辩 2 周;考试 14 周,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各 2 周,社会实践和军训 8周,机动 4 周,假期33周,详见表1。
表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时间分配表(按周计算)
学年 |
教学 |
机动 |
考试/ 论文答辩 |
入学及毕业教育 |
社会实践/军训 |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
假期 |
总计 |
一 |
33 |
1 |
4 |
1 |
4 |
|
9 |
52 |
二 |
36 |
1 |
4 |
|
2 |
|
9 |
52 |
三 |
36 |
1 |
4 |
|
2 |
|
9 |
52 |
四 |
6 |
1 |
4 |
1 |
|
34 |
6 |
52 |
总计 |
111 |
4 |
16 |
2 |
8 |
34 |
33 |
208 |
四、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
食品科学、分析化学。
(二)核心课程(体现精准)
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检验综合实验、食品标准法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学、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等。
(三)主要专业实验
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毒理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食品风味化学与感官分析实验、食品安全综合检验实验、食品工艺实验等。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涵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创新教育四个平台,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通识教育平台:包括思想政治,身心素质,语言文化和自然/行为与人文社会科学4个必修课程模块和生命科学与身体健康、文化经典与文化传承、社会热点与国际视野、社会热点与国际视野等8个选修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政策,生态文明教育。
课程模块2:身心素质课程模块:大学体育、军事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劳动教育。
课程模块3:语言文化课程模块:大学英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模块4: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文献检索。
课程模块5:自然/行为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模块: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
课程模块6:生命科学与身体健康课程模块:人体结构与功能、营养与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与自救互救、健康教育、走进《黄帝内经》、急救常识等。
课程模块7:文化经典与文化传承课程模块:中医治未病、应用文写作、近代中国医学史、医学史、大学茶道等。
课程模块8:社会热点与国际视野课程模块:社会与文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西方文化、医学与人文、医事法律及政策、当代中国与世界认识方法、宗教热点问题与当代中国社会、社会学概论、民国风云纪实。
课程模块9:哲学与批判思维课程模块:医学哲学通论、西方哲学智慧。
课程模块10:语言技能与社交礼仪课程模块:大学语文、女子礼仪、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
课程模块11: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课程模块:Visual Basic、PHOTOSHOP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等。
课程模块12:艺术与审美课程模块:音乐基础与欣赏、古典文学欣赏、影视音乐赏析、影视鉴赏、绘画及作品欣赏等。
课程模块13:就业与创业课程模块:职业素质养成、创新创业等。
2、专业基础教育平台:设食品科学基础1个必修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14: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医学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医学概论、食品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基础 、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
3、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3个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15:食品安全导论、食品工艺学、食品工艺综合实验、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安全检验综合实验。
课程模块16:素质拓展课程模块:食品风味化学与感官分析、食品生物技术导论、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学、专业外语。
课程模块17: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科研方法、卫生法学、食品原料安全控制、功能性食品设计与评价、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食品添加剂、食品免疫学、市场营销、科技论文写作、现代食品分离技术。
4、实践创新教育平台
实践创新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临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课内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见习与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学分等。
六、教学计划基本框架
1、本专业教学总学分最低应达到195.1,其中必修课总学分为139.1,通识选修教育12学分,专业素质拓展选修课4学分、第二课堂20学分,毕业实习12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
2、整个课程体系按课程模块进行,包括通识教育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创新平台,其中必修课总学时2468,139.1学分;选修课220学时,12.5学分,要求修满4学分。必修课教学学分占本专业教学总学分的比例为66.0%。
七、主要教学方法及手段:
多媒体、互联网+、翻转课堂、PBL、CBL等
八、见习及毕业实习
参观见习1周、毕业实习共安排12周
九、课程评价及成绩考核
为检查教学效果,衡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各门课程均要进行考核。必修课考核形式分考试、考查两种。考核可采用闭卷、开卷或其他方式进行。选修课可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形式。各门课程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学生自学、综合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针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成绩判定,以百分制计。
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合格,按要求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且成绩合格、选修课程达到学校基本要求,总学分达到本专业所修课程最低学分193.1学分,通识选修12个学分中,其中美育艺术类课程的选修必须达到2.0个学分,国家体质测试成绩达50分及以上,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经审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及《遵义医科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者,授予 “工学”学位。